“道长真的没事么?” 许叔静见吴奇有些神不守舍,关切说:“道长机缘已远超大多修士,鬼王旌节倒是不必在意。武当为五大道门之一,宗门之中法宝与神通不会少,鬼王终究是妖鬼之属,哪怕有功法神通留下,也不适用于大多修士。” 吴奇回过神,笑了笑:“许参军说的是,倒是贫道过于患得患失了。” 许叔静见状放下心来:“司都尉大人带程三元一同去了翼州,要明后天才会回来,道长且稍等两日。” “简州出事了?” “今年秋日天冷,但如今十二月,降雨稀少,蚊虫却多得厉害,很不正常。” 许叔静叹了口气:“大人担心的是蝗灾大肆入境。” “此前左相已亲自赶赴武当山「祈雨祠」与武当张维仁张掌教祷祈祭祀,右相也到青城山「风云坛」去请叶静庵叶掌教以龙跻之术驾驭风云,就是为了祈雨以遏制飞蝗。” “青羌妖帅带了水中兵将,伏击简州蝗妖于农田边,歼敌二十八,蝗妖所煽动的数百万蝗虫四散,当地农田得以保留。” “蝗灾多发生夏秋两季,历来难以避免,剑南道这边还是小股飞蝗流窜,黄淮流域才是主要肆虐地。” “即使如此,若是没能在最初截断蝗群,引得飞蝗合流,就会形成大规模蝗灾,对百姓与修士都会造成巨大损失。” 吴奇在浮云观的书阁里也看过对蝗群的描述,说是“民穷财尽,饿殍盈途,盗贼充斥,尸骸横野”,为最严峻的天灾之一。 可他一直觉得费解。 婆娑世界中,朝廷众多儒士可以文光显神通,更有国运加持,三教修士各有术法,为何处理不了飞蝗? 飞蝗背后时常有妖鬼和幽的影子,但它们也并非不可消除。 可实际情况中,历代王朝面对蝗灾都非常被动,动辄损失重大,十分狼狈。 面对吴奇的提问,许叔静只是苦笑了一声:“道长,蝗灾可不只是一群蝗虫。” “它们得天道之力,其实是对婆娑世界内万千生灵的定期劫难。” 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 “万物皆有灵异,万物也皆有劫数。” 许叔静道:“历朝太史局博士都以天文、历法、视祲、漏刻观摩推算天道,与三教真人得出同样的结论:越是国朝与修行者强盛,引来的天劫越是频繁强力。” 大多人眼里,所谓天劫就是专指修行者修行所遭到的天道阻遏。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常人也会面临天劫,只是这天劫并非针对任何一人,而是对婆娑世界万千生灵一视同仁地降下天灾。 因天道难测,蝗灾背后成因有一个确切定论。 此前也有数个王朝,一直到处清剿蝗虫,以试图将其扼杀于萌芽。 但飞蝗还是毫无征兆地出现,肆虐大片土地,造成众多百姓流离失所。 唯一能确定的是,天灾不会消失。 它只会一次次卷土重来,周而复始,犹如海浪。 道门讲「天道无情,常与善人」。 这句话是说,上天不分亲疏,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。 天道难以改变,只能顺应其道。 “因蝗灾本就是天道之劫外在显化,若是一味去堵,反而会引起一系列不可知反应,带来更多的劫数。” 许叔静无奈道:“目前能做的便是提早发现,将飞蝗群控制疏导,最终送入大海,海中妖鬼众多,生冷不忌,倒是不怕飞蝗作乱。” 吴奇则是想到了一个可能:“也就是说,乘蝗灾东风而来的妖鬼与幽……这么看来,更像是顺应天道?” “虽然不想承认,但这的确是事实。” 许叔静脸上显出几分无奈:“天灾,或者说蝗灾对大多人都是一场巨大灾祸,但在一些修行者眼里,却是他们触碰与领悟天道的契机。哪怕朝廷和三教如何禁止与格杀,后续依旧有修行者会忍不住试一试。” 吴奇这下脑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。 蝗灾是天道外在表现,难以彻底消除。 其背后,分成三个群体。 第一个群体是受灾人,这一部分M.024Lq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