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对于北京就有一种向往,也许是看多了大宅门、洗澡这类以北京为体裁的电视、电影的缘故,总想站在紫禁之巅向古代的侠客一样穿行,淡忘世界的浮华,只为心中对自由的渴望。 年复一年,我只是在那个小角落里重复着、充实着我的故事。没有多大的格局,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卑微。总想出去走走,只是由于学业的要求,不得不停下就要启航的脚步,回归到现实的生活。继续着幼儿园-小学-初中-高中-大学-考研每一个莘莘学子都向往却有不知所措的道路,太多的责任和愿望被压覆在身上,疲惫的身心还在继续的工作着。就像一个运转的机器,虽然每天都在轰隆隆的工作,却没有属于自己真正的思想。 就在这断断续续的思考中,大学时光就要结束了。唯一欣喜的是还有最后的一次实习,去北京!那个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地方,虽然只有短短十天,我们还是殷勤的期盼着。 终于,那一天来临了。当我们坐在火车上开始十个小时的征程时,当火车缓缓启动就要载着我们去京城时,我们幻想着我们幻想着在帽儿胡同的四合院、幻想着北海的白塔、幻想着天坛、幻想着故宫,幻想着他们都是如初的模样,幻想着她们在等待我们的到来倾诉她们千百年的绚丽和沧桑。 北京!我们来了! 我不想像游记般去记录我们每天的行程,十天的生活足够的精采。我只是想把那些零碎的片断在脑海里拼凑连接,保留住这次旅游那份永远的快乐。毕竟我们只是个过客,我们凭借着地图穿梭着这座都市的每个角落。虽然适应了郑州的堵车,但我们还是不习惯这拥堵的交通;也许是我们没找对地方,我们不习惯这昂贵的而又坑人的饭菜。太多的不习惯并没有抵磨掉我们丝毫的热情,我们带着感恩、带着眷恋,开始并走完了十天北京的生活。 北京,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圣洁,却处处流露着真实的美。那里也会有肮脏的街道,在公交车上也会有人破口大骂,去景区门票员说话也会像更年期的妇人但映入眼帘的更多是美景,何必要让那些不必要的人的那些不必要的言行影响我们的心情呢?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颐和园南如意门,门前的昆玉河还流淌这,岸边却已被固化。这条同八一湖相连的昆玉河,所谓的京城水系,曾经在历史上多么的耀武扬威。如今,它也只不过是人们游览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,游船驶过,大都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时规定所说的,为保护水体,将窗子封住。看着那些依偎在窗口观赏美景的游客,不经意间将随手的垃圾抛入河中,是如此的得瑟。船走了,此刻却觉得那些飘浮物是如此的刺眼。看来没落的不仅仅是那段清明几百年的辉煌史,那条清澈的河流会不会在历史的巨变中也愈走愈远? 也许是相关专业的缘故,美丽的东西虽然铭记于心。但看到惨败的景象,更能引发诸多的感慨。沉思之余,给大家再讲一段亲身经历:这十天,有一天自由活动,我们就一块儿去了北大、清华,但我最想去的地方不是博雅塔,不是荷塘月色,而是未名湖。我只是想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去敬读一位大家的离去,究竟是多大的痛苦使他身心疲惫,让他毅然舍弃了他如此热爱的生命。还没等我的眼泪落下来,天就开始下雨了,这不是夸张。也不是我刻意的渲染,也不是某个电影特有的感人乔段。只是草丛的小喷泉突然开始喷水,长椅正好在它的半圆之内,于是我瞬间成为了“诗人”不过也好,与他相望,更有一份亲切感。只是从最基本的园林建筑方面来讲,这是一大败笔。没有进行实地考察,像做作业似的把长椅摆在喷头附近,也许是后来为了整体美而临时添加的,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实用性。幸好是在还算温暖的秋天,如果是寒冬,一个游客凑巧也在那里欣赏风景,衣服、头发被被突如其来的水打湿,我想他应该没有多少好心情去继续接下来的行程了吧。 之所以对颐合园有如此的感受,是因为在回来路上,在万泉河边,被眼前的景象又一次给整无语了。河床中的水少的可怜,与之相对的是一阵淤泥散发的恶臭。固化的河道,俨然看不出多少生机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路旁的行道树竟然是杜仲,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杜仲的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。将它们种在这里,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绿化,还是为了向市民介绍更多新的“行道树”?说起绿化,它既没有国槐的威严,也没有垂柳的洒脱;论价格,它远不如白腊廉价和便于管理。 当然,更多的事物是美好的。太多人去赞扬,就无需我过多的重复。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和困惑是,人们的需求和生态的矛盾。要改变人的认识,但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,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,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,而这个方法,应该是我们要探索和考虑的问题。如何沿用其原有的状态,减少对自然的破坏,再根据不同的地方的特点来设计。而究竟具体应该怎么做,还待谈论。m.024lQT.CoM